廣東省廣州市作為全國首批城市建筑垃圾治理試點城市之一,始終將建筑垃圾治理作為推動城市精細化管理、促進品質提升的關鍵抓手。2024年全國城市建筑垃圾專項整治工作開展以來,廣州市積極探索實踐,創新治理模式,以制度創新破題、以科技賦能增效、以共治共享聚力,探索形成超大城市建筑垃圾治理“廣州經驗”。
1、聚焦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
面對長期以來建筑垃圾處置設施建設選址難、運營難、產品應用難困境,廣州市創新建筑垃圾與生活垃圾處置設施協同規劃、國企與民企協同運營、部門協同發力推廣再生產品應用的“三協同”工作法,為破解“三難”問題提供了新思路。
首先是依托循環經濟產業園規劃協同布局,啟動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產業發展專項規劃編制工作,布局六大循環經濟產業園,建成投產7個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示范項目,逐步由“管行業向造產業”轉變,積極引導建筑垃圾資源利用集約化、產業化發展。
其次是發揮國企和民企協同運營優勢,鼓勵引導國企與民企合作,重點破解拆除垃圾、工程垃圾和裝修垃圾處理技術和選址用地等產業發展難題,整合建材和混凝土生產企業資源,推動工程渣土和工程泥漿資源化利用,培育發展資源化利用項目73個,年設計處理能力6194萬噸。
最后是統籌部門協同推動再生建材應用,印發《加快推動建筑垃圾再生建材產品推廣應用實施方案》,通過政策引導和技術支持,推動各類建筑工程廣泛使用再生建材產品。2024年試點在軌道交通、產業園區等示范項目應用再生建材150萬噸,打通建筑垃圾產業發展關鍵堵點?。
2、健全裝修垃圾收運體系
小切口關系大民生,裝修垃圾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。廣州市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理念,通過完善三個核心節點,破解裝修垃圾收運管理難題。
一是完善規范指引。印發廣州市裝修垃圾收運、臨時收集點和分揀中心建設3個技術標準,指導各區和服務主體規范全鏈條收運流程;開展裝修垃圾市場價格調研,明確收費標準,規范市場運營;落實“兩新”政策措施,制定新能源裝修垃圾專用車型技術標準,加快推動產業升級,2024年新增氫能源建筑垃圾運輸車95臺,資金投入約1.1億元。
二是完善前端設施。升級改造具有裝修垃圾、生活垃圾、低值回收物綜合收集功能的資源收集中心,采取固定廂房+可卸式車廂搭配模式,累計升級改造資源收集中心67個,投放移動收集廂256個,進一步提升裝修垃圾收集及轉運能力,解決裝修垃圾前端收運設施不足問題。
三是完善服務平臺。通過城管微信公眾號,市民足不出戶“一鍵上傳”裝修垃圾備案信息。參照網約車模式,搭建網絡服務平臺,市民“一鍵下單”,清運服務隨叫隨到。實施全過程電子聯單制度,聯單信息實時上傳至全市建筑垃圾治理數字化監管平臺,確保服務“不斷線”,保障“不缺位”。
3、強化末端執法監管
為確保建筑垃圾專項整治工作向縱深發展,廣州市創新跨市域、跨部門執法機制,打造全鏈條閉環監管體系。
一方面建立跨市域協作機制,實現區域聯動。對接佛山、肇慶、清遠、東莞等7個周邊地市,搭建多層級執法協作機制,破除異地調查難、取證難、執行難等瓶頸問題。2024年10月以來,組織開展跨市聯合執法30次,檢查在建工地110個、建筑垃圾運輸車輛204臺次,跨市域違規轉移建筑垃圾問題得到有效控制。
另一方面健全跨部門執法機制,提升執法效能。城管、交通、公安等11部門和各區政府建立專班工作機制,組建“6人3車”機動執法小組,以靈活多樣的方式實現閉環執法。截至今年2月底,市、區兩級開展聯合執法行動449次,立案查處案件946宗,罰款1013萬元,立案數和罰款金額同比分別增長39.52%和44.34%。部門齊抓共管、同向發力、聯合懲戒有力工作局面逐步形成。
建筑垃圾治理工作任重道遠,下一步,廣州市將堅持統籌推進與重點突破相結合、源頭減量與末端利用相銜接、技術創新與制度完善相協同,建立健全建筑垃圾治理長效機制,全力推動廣州建筑垃圾治理工作取得新突破、新成效。